Search

路跑版最近有幾篇提到我名字的文章,跑友們都跑得很不錯(比起我自己來說,嗚嗚)。不知道是否因為不如預期...

  • Share this:

路跑版最近有幾篇提到我名字的文章,跑友們都跑得很不錯(比起我自己來說,嗚嗚)。不知道是否因為不如預期的會不敢發,我是覺得沒必要,文章是寫給自己的嘛。

這些文章,不約而同都會提到一句「現在快的 10 秒鐘,後面要花 1 分鐘來補」,這句話的原文在:

《以台北馬拉松為例 / 談賽前一週準備 》
https://bit.ly/34Vqfhg

不過就像裡面提到的,這句話一開始也不是我說的,而是一位在印跑團的前輩跟他的徒弟們的提醒。

探究一下原因,不外乎就是在適當的賽前減量、肝醣超補之後,前半馬跑起來一定是格外輕鬆。甚至說句不客氣的,如果你在 21 公里前就覺得累,基本上就完了。

但是跑步時間過了 90-120 分鐘之後,肝醣差不多燒完,你要開始倚賴補給、還有燃燒脂肪的能量才能繼續維持運動強度,那個「撞牆的瞬間」對很多新手而言,幾乎是說來就來、毫無預兆的。

老練的跑者還可以安撫自己,慢慢等待「第二陣風」(second wind) 再把自己帶起來,但很多沒有準備,特別是起跑太快的新手,常常就這麼一路掉下去永遠不回頭。

僅有非常少數的人(無論是準備得很好,或是超常發揮)才有可能有那種「過了 30K 越跑越強」的感覺(目前我只遇過兩三次)。不然多數人到了 30-35 公里,就是會遇到那面牆,就是會產生不等的掉速,然後開始感嘆:「哎呀,起跑果然是跑太快了。」 #但下次還是不會記得。

所以剛起跑時,你一定要保持比平時馬拉松配速還輕鬆許多的體感。我甚至常常這麼告訴自己:「#30K以前都只是在熱身而已」用這樣的心態下去跑,後半馬「比較有可能」可以用接近的配速完成。

這些跑得還不錯(上下半馬差不到 5 分鐘)的人,共通點都在於前半馬跑得非常保守,不斷告訴自己:「#現在快的10秒鐘後面要花1分鐘來補」,所以最後的掉速都在控制範圍內。如果你再仔細看那些文章,還會發現很多人跑完上半馬其實信心滿滿,覺得自己可以跑個 negative split(下半馬比上半馬快),但是嘿嘿,最後很少發生。

這不是他們的問題,而是 negative spilt 真的很難!現在對我來說最好的策略反而是「有 negative split 的心,但最後跑成 even split 或是 slightly positive split」,就已經接近完美了。畢竟比賽當天的條件、體能,突發狀況,真的不是你能完全掌控的。

有人會問說:「那跑 positive split 真的不行嗎?」當然可以,很多高手甚至選手,都是選擇前半馬無論狀況好壞,都是全力去追第一集團,能跟多少就算多少,下半馬怎樣再說。所以常會看到一堆選手上半馬跑個 1:03, 狀況好的下半馬一樣 1:03, 但更多人會掉到 1:08, 1:10, 1:15 甚至 DNF。但你說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嗎?絕對知道的。

對頂尖選手而言,真的就是 Win or Go Home, 這種跑法非常痛苦,而我個人認為,初學者很少具備承受這樣壓力的心理素質,或者說這就是經驗,需要時間來養成。不然剛好撐完或是傷退,真的就是一線之間。

--

整體而言,關於全馬配速我的看法是:

1. 如果你是新手,或是對於全馬經驗比較少的,#保守起步,抱著 negative split 的"心態",整體會比較安全,跑步的體驗也會比較好。

2. 如果你是沙場老將,心態超強,每一場比賽對你來說就是堅持到底為止,而且就算爆了你也不會退縮(像是 Parker Stinson)那你當然可以選擇 #一開始就力拼到底的跑法。

馬拉松訓練是科學且細緻的東西,但到了賽場上不得不承認,有時候就是賭博。

知道自己手上握有的籌碼,要一邊觀察一邊下注?還是一拿到 Ace 就梭哈?其實都是看你自己,不需要過度解釋,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然後承擔後果就好了。

Marathon is a humbling experience.

當真輸了也別太難過,說實話也沒什麼,沒有爆過的馬拉松始終不圓滿。你終究會輸到脫褲子的,不是這次就是下次,什麼都輸光了,反而就可以從頭開始了。

但是,記得褲子要撿。

#我到底有沒有穿褲子呢
#不好說哦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台灣出生、台灣長大、在美國工作的市民跑者。正職是工程師,沒受過一天田徑訓練,長大才發現自己喜歡跑步。個人最佳:全馬2小時38分、半馬1小時15分。
View all posts